對于傳統民居文化生態,馮驥才先生曾發出冷峻嚴苛的省思:“古村古鎮無非是些年久失修的老房子,名人故居不過是幾間老屋子,沒有莊重感、神圣感、厚重感甚至基本的美感,從哪里感知‘博大精深’?”直到我看到鄧安克的油畫,才留意到傳統民居竟然以另一種方式在畫板上顯現著“莊重感、神圣感與厚重感”,并在記憶重構與文化想象當中復活。
7月19日,由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(以下簡稱“廣州藝博會”)、《美術縱橫》雜志主辦,彭文斌、何泳怡、潘紫然聯合策展的“時代·爭鳴·煥然·藝新——當代名家學術邀請展”在廣州高劍父紀念館隆重拉開序幕。
藝術創作是一件可以讓人為之精神振奮的美妙事情。每個人創作的動機都有所不同,有的人只為發泄傾吐心中的情緒,有的人則通過畫筆、文字記錄身邊的風景,還有的人通過藝術形式構建心中理想的世界和夢中的樂園。
自在十四世紀,“油畫之父”揚·凡·艾克之后,油畫發展了六百多年,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,從巴洛克到新古典主義,油畫長期醉心發展三維造型的模仿已經對自然之物的“還原”,直至十九世紀,工業革命帶來了工具上的提升,便攜畫具的出現,光學理解的發展,雷諾阿、莫奈、畢莎羅等印象派代表人物走向戶外,受到了大自然光的啟發,豐富了油畫的色彩,更引發了筆觸美學的另一追求,油畫從此前的渲染為主逐漸轉變為塊狀筆觸的疊加效果,在這方面,更發展出了塞尚、德加、梵高等個性鮮明的油畫風格。
中國的大美山川河流,有表現不盡的美,眾多畫家為此紛紛陶醉。這些自然的景象千百年來始終不曾改變,這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巨大財富,同時也滋潤著世世代代國人的心田。